2019年10月11-13日,第七屆“運輸與時空經濟”國際會議在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如期召開。10月12日上午,大會隆重拉開序幕,北京交通大學校長王稼瓊、北京市交通委員會總規劃師王眾毅、北京市公安交通管理局秩序處處長劉吉光出席開幕式并給予本次會議大力支持,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華國偉主持了開幕式。本次國際會議將圍繞“城市交通可持續發展”主題,從新型出行模式,物流創新,區位交通和土地利用,生活方式、行為和可持續交通選擇,智能交通技術,環境和社會因素對交通和物流的影響,可持續的交通治理和政策等方面開展交流,旨在展示可持續和智能交通領域學者的新成果,碰撞出交通研究的新火花,挑戰遇到的新問題,探究可持續交通研究的新思維。
我國大力發展都市圈和城市公共交通系統的背景下,我國城市迎來了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新型運輸化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城市人口激增、私家車出行量快速增加、環境污染日益嚴峻等問題與挑戰。為深入剖析首都面臨的交通管理政策問題,借鑒國內外城市交通發展有益經驗,研討城市交通可持續發展治理對策,有必要組織政府、產業、國內外學界等利益相關者,齊聚一堂,就城市交通可持續發展問題進行研討,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智庫成果,推進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可持續發展。
現場簽到
活動現場
論壇由北京交通大學主辦,由北京交通發展研究院合作主辦。智庫論壇邀請政府及協會(交通運輸部、北京市政府、北京市交委、北京市交管局、中國交通運輸協會、中國技術經濟學會、中國鐵路學會等)、全球知名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Anthony May教授等)、WCTR世界交通研究大會主席Tae Hoon Oum教授、企業(和聚投資、Elsevier、高德、滴滴、摩拜、瓜子網、嘀嗒出行、北京地鐵、京投公司、京港地鐵、北京公交集團等)、國家智庫機構(首都高端智庫“北京交通大學北京綜合交通發展研究院”等)、高校研究機構(國家發改委綜合交通研究所、北京交研院、北京成建院、交通運輸部交通科學研究院、交通運輸部水運所、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交通大學、西南交通大學、蘭州交通大學、長安大學、北京聯合大學、重慶交通大學等)、交通研究國際頂尖期刊主編(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Part B, Part C, Part D, Part E, Part F;Transport Policy,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Economics of Transport的主編)、國內外著名運輸經濟學家(榮朝和、趙堅、張安民、Erik Verhoef、Werner Rothengatter等)、新聞媒體(中新社、新華社、中國教育電視臺、北京電視臺、中國科學報、中國交通報、中國教育在線、中國MBA教育網等)共同研討,聚焦“城市交通可持續發展”主題,構建政產學研用一體化智庫研討平臺,為城市交通發展指路,為首都經濟社會發展建言獻策,為京津冀都市圈交通把脈,助力中國城鎮化和大城市區交通可持續發展。
北京交通大學校長王稼瓊致歡迎辭。他向各位來賓表示熱烈歡迎,并表示秋天是豐收的季節,也是學術交流的佳季,學者間的交流是北京交通大學學術工作的重要部分,運輸與經濟關系的研究是學術研究的重要課程。在交通強國戰略下,尚有眾多問題需要探討,本次論壇邀請行業內先驅學者與行業精英進行交流,王校長希望會議取得充分交流,分享經驗,激發靈感的效果,并預祝其成功舉辦。
北京交通大學校長王稼瓊
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華國偉
北京市交通委員會王眾毅先生受邀致辭。他受北京市政府的委托代表北京市交通委員會對大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并表示北京市政府與北京市交通委員會非常支持本次會議,希望大會深入研究北京城市交通問題,為北京城市交通提供智力支撐,同時為更好地服務首都、京津冀交通發展而建言獻策,最后他預祝大會取得豐碩成果。
北京市交通委員會王眾毅
隨后,大會進行兼職教授授予儀式,北京交通大學校長王稼瓊為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Tae Hoon Oum、新西蘭懷卡托大學交通心理學Samuel G. Charlton、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Chandra Bhat、智利天主教大學名譽教授Juan de Dios Ortuzar四位兼職教授頒發證書。
主題演講環節分別由美國內華達大學的Zongzhong Tian教授與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的Werner Rothengatter教授主持。
主題演講環節
北京交通大學榮朝和教授為大家帶來《The Enlightenment of Japan National Railway Transformation Serving the Commuting of Tokyo Metropolis Area》的精彩主題演講。榮朝和教授首先分析了鐵路建設與城市建設之間的密切關系——大鐵路要為城市化服務。他指出,2019年發改委放開大城市人口規模,各城市展開了激烈的人才爭奪戰,打造“收縮型城市”和“都市圈”成為城市建設熱詞。伴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城市化問題日益凸顯,針對該如何防止城市化問題惡化,榮教授認為東京都市圈的建立對中國具有重要借鑒作用。隨即,榮朝和教授向大家簡要介紹了東京都市圈的現實情況、交通建設歷史及其特點,認為時空關系決定了城市集聚經濟邊界,改善城市生活矛盾需主要依靠交通系統,模糊大都市邊界,確立都市圈雙功能路網格局,促進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問題。
北京交通大學榮朝和教授
來自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的Erik Verhoef教授針對“Using Tradable Permits to Manage Urban Traffic Congestion”主題,圍繞排污權交易的可行性,高效性和其在經濟學、工程學方面的學術意義進行了深度剖析。另外,Erik Verhoef教授為我們簡要展示了排污權交易模式的流程圖,并闡述了建構轉讓模型搭建的關鍵要素。最后,Erik Verhoef教授總結提出,需要個人內在參與動機和外在利益激勵雙重作用以確保排污權交易的存續。
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Erik Verhoef教授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Anming Zhang教授分享了其關于“ Impacts of High-speed Rail on Airports and Regional Economies: Managerial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the Jing-Jin-Ji Area Development ”的看法。他首先向大家介紹了從四縱四橫到八縱八橫的中國發展迅速的高鐵狀況,以及中國高鐵運營成本與債務問題,并指出提升高鐵成本效益率是未來政策落實的目標。Anming Zhang教授指出,一個國家并非航空與高鐵越多越好,其中涉及城市負增長、平衡發展等問題。針對高鐵是否會讓中國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Anming Zhang教授把中國分為華東、華中、華西、東北四個區域進行對比解讀,需要根據城市規模和城市管理來具體判別。他認為高鐵發展對京津冀地區政策啟示有三點,一是提高人們的出行,進行城市交通改善;二是減少空氣污染等負面環境影響;三是不斷刺激區域經濟的增長;四是不斷改善在不同區域、不同城市之間建設經濟發展的空間分布。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Anming Zhang教授
來自比利時根特大學的Frank Witlox教授以《On Urban Indicators for Monitoring Progress and Transformation towards Smart Cities》為題進行研究分享。Frank Witlox教授主要對智慧城市轉型的指標進行了分析,通過大數據分析人類行為,得出科學指導,便于人們做出更佳選擇。他建構出智慧型城市建設模型,分析了影響城市交通各種因素,以及如何發揮大數據測量作用為解決城市問題提供最佳方案。同時,Frank Witlox教授強調,解決城市交通問題,還需要重視軟性變量,即個人行為、精神狀態和需求。最后他認為,未來的出行是一種服務,應該了解其系統的方法,以影響生活質量,給人們帶來快樂為主要考慮因素。
比利時根特大學Frank Witlox教授
來自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Tae Hoon Oum教授發表《The Highlights of the Findings from the 2019 ATRS Global Airport Efficiency Performance Benchmarking Task Force Project, and Summary Implications on Policy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主題演講。他主要介紹了交通測量方式,即城市交通基線研究方法。Tae Hoon Oum教授向大家展示講解了他從2012-2017年所做研究的部分數據,以論證其基線研究方法的科學性、多元性等特點,指出經過豐富的數據審計、分析、核查,能為交通領域的多方面進行更為綜合、更有效率的決策指導。隨后,Tae Hoon Oum教授向大家以航空運輸為主,講解其體系制度、運營管理、客戶服務與同行競爭等內容,指出利用專業知識建立新體系,把控效率與輸入輸出信息轉化,高度關注客戶才能使得運輸管理更加有效與科學。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Tae Hoon Oum教授
合影留念
本次國際會議亮點頻現,匯聚行業頂尖專家與學者開展交通研究巔峰盛會;專業交流與行業探討,共建高端智庫論壇;與雜志主編面對面獲悉行業最新前沿理論研究;以及介紹前沿研究方法與新知開展培訓學校,提供會議精選特刊發表絕佳機會。
會議在2019年10月12-13日兩天分別展開高端智庫論壇、主編會議、特別會議、平行會議等多板塊內容,旨在聯合國內外多方力量,展示可持續和智能交通領域學者的新成果,碰撞交通研究的新火花,挑戰新問題,迎接新機遇,探究可持續交通研究的新思維,敬請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