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資金角度來看,現在有大量成本較低的資金有待發揮作用,包括龐大的股權和債券資本市場、PE、主權基金以及越來越多私有資金,都持有大量待投資資金,資金之間對項目的競爭激烈,也因此而令資金回報率有所降低,給并購的買方創造了一個難得的機遇。
就像在歐美名品店血拼的中國消費者一樣,在全球并購市場上,中國企業也已經成為頭號買家
“大概10年前,我們協助很多美國、歐洲的企業在中國設立合資公司或者收購資產,如今,中國企業去海外并購則是最大的亮點。”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獨家專訪時,摩根大通全球并購業務聯席主管Hernan Cristerna直言,預計今年中國企業還會延續此前在歐洲等海外地區并購的趨勢
2014年是全球并購市場的豐收年,并購交易規模同比增長27%達3.6萬億美元,是2008年以來最高水平。普華永道的統計數據稱,去年中國地區企業并購交易量創歷史新高至6899宗,交易金額達4070億美元
“中國企業對于那些能夠帶來強勁現金流的資產十分關注,反而對于那些需要大量資本投入的項目則相對興趣較低,因此消費、房地產和公用事業最受歡迎。”摩根大通亞洲(除日本)并購業務主管Rohit Chatterji表示,另一方面,預計今年中國的國企改革會帶來外資進入中國的機會,不過是否會有大量資金涌入,還取決于國企改革的深度。
中資企業并購范圍擴大
《21世紀》:中國企業海外并購過去以大型國企為主,現在則有越來越多私企參與,過去幾年,中國企業的海外并購有哪些明顯的變化?
Hernan Cristerna:過往幾年并購市場發生了很大變化,其中最明顯的不僅是收購方起源于何處的改變,而且中國企業的并購策略和執行,以及與海外企業或中介機構的互動方式均更加成熟。10年前,我們看到中國的國企不斷摸索如何與外企溝通、如何解讀西方并購模式,甚至內部審批程序如何具體操作,但現在很多方面他們已經駕御純熟。
過去5年,這種能力被快速復制并推廣到私營企業,對于并購知識或技巧等的應用,中國企業已經是成熟的對手,他們處理并購的過程頗具競爭性,非常高效.
此外,中國企業在海外并購的動力并不僅僅是在海外收購資產那么簡單,最終目的是滿足中國的需求,即通過并購把一些可推廣的概念、管理經驗、技術和品牌等帶入中國。另外,與美國或歐洲企業相比,亞洲企業一般更重視管理團隊在并購之后的延續性。
Rohit Chatterji:目前,中國企業關注并購的范疇非常廣泛,過去主要集中于自然資源、能源等領域,而現在則涉及消費、電信、農產品[-1.53% 資金 研報]、金融等各大領域。雖然如銀行等金融領域監管相對較嚴,并購執行難度較大,我們還是看到不少中資企業業在海外保險業的并購,更開始看到中國的一些銀行在并購操作相對較容易的地區,如非洲、拉丁美洲和部分亞洲地區展開并購。
即便有些國企是首次涉及并購領域,你會看到他們與經驗豐富的PE合作,這樣不僅有資金,更有專業人才協助。去年并購市場的火熱在今年第一個月仍然顯著體現出來,目前有相當多的談判在進行中。
《21世紀》:過去一段時間,中國國企在自然資源領域,如能源、礦產等行業的并購活躍度相對降低,在原油價格處于低位的環境下,今年是否會有更多這方面的并購?
Hernan Cristerna:整體而言,低油價對經濟復蘇和消費需求增加有好處,而經濟復蘇也會利好并購市場。
亞洲企業,尤其是中國和日本企業,具有長遠的發展策略,這些長遠策略引導其并購的方向,對于并購非常深思熟慮,他們考慮的是未來5-10年的發展前景。而在能源界作出任何舉動,企業必須要考慮長期的基本面因素。目前油價的位置,對于某些企業而言是一個非常好的市場契機。
Rohit Chatterji:過去一段時間,一些中國國企集中在某些內部事宜,這也是過去18個月并購活躍度較低的一個因素,但從目前原油價格的水平來看,未來12個月應該出現對中國企業有利的契機。
跨境并購
《21世紀》:今年全球并購市場是否能延續去年的增長勢頭,預計會有哪些主題?
Hernan Cristerna:跨境并購仍是一個核心主題。去年,市場對于并購的企業普遍給與支持,并購方普遍從中受益,其股價普遍有正面表現,我們看到其股價平均有5%左右增長。如果企業處于經濟復蘇比較艱難的地區,如日本、歐洲,業務自身增長的前景并不樂觀,企業則會探索是否并購能夠為其帶來增長,為股東帶來正面回報,在經濟復蘇明顯地區的資產則對他們有吸引力,比如北美地區的資產,因為這些資產能夠受益于較快的經濟復蘇。因此,我們預計會看到很多這類的跨境并購活動。
另一個大趨勢是由激進的股東維權投資者發起,尤其是在美國和歐洲,這些投資者將繼續挑戰董事會,要求其做出變革。這種現象說明了一個現實,即如今的投資者已經對企業僅僅通過擴大自身規模而提供更多股東價值漸漸失去耐心,他們更多在考慮剝離某部分業務是否有助提升盈利水平,使企業的價值最大化。這些由激進的股東維權投資者所帶來的壓力,可能會令我們看到更多有關資產剝離的活動。
第三是,我們還會看到交易的規模越來越大,從資金角度來看,現在有大量成本較低的資金有待發揮作用,包括龐大的股權和債券資本市場、PE、主權基金以及越來越多私有資金,都持有大量待投資資金,資金之間對項目的競爭激烈,也因此而令資金回報率有所降低,給并購的買方創造了一個難得的機遇。
所有這些因素都為今年并購市場創造了極好的條件。
《21世紀》:考慮經濟復蘇,可能令美國資產具有吸引力,但另一方面,市場普遍預期今年美聯儲會考慮加息,可能令資金成本提高,同時也令美元走強,這是否會影響企業買入美國資產的決定?
Hernan Cristerna:外匯因素并非是企業做并購的核心考慮,盡管其本身可能對于企業并購是不利因素,但企業鮮有因外匯原因而放棄收購。
更重要的是,過去兩三年,企業高管所面臨的問題很多是企業自身的核心業務處入困境,因此缺乏進行并購的信心,但去年開始大家對經濟環境的前景逐漸建立了信心,認為情況不會再進一步惡化。利息提高,可能會令資金成本提高,但如果美聯儲提出加息,從經濟基本面來說是好事,因為這意味著全球經濟正在改善,而過往經驗表明,經濟復蘇時并購則更活躍。
21世紀經濟報道 2015年02月04日